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为了纪念"5.12"汶川特大地震而建设的纪念馆,纪念馆按照“自然、简朴、生态、科学”八字方针,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。纪念馆占地14.23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,陈展面积10748平方米。主体建筑名为“裂缝”,寓意 “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,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”。整个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,通过地面切割、抬起,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,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,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,局部翘起露出地面,寓意新生和希望。
纪念馆包括“三遗址两馆一中心”,即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、沙坝地震断层遗址、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迹、主馆、副馆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中心。
2018年9月,经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同意5·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。2020年11月18日,当选“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”。
2020年12月21日,5·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
2008年5月22日,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返重灾区北川考察时对当地干部表示,要再造一个新北川,北川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,变成地震博物馆。
2008年9月19日,国务院下发《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》,在第十二章精神家园重建部分,写到“保护北川县城、映秀镇、汉旺镇等地震遗址,建设博物馆及其他纪念地、纪念设施”。《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》中明确将5·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选址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,毗邻老县城地震遗址,作为四川省灾后精神家园重建“一馆三地”的核心项目,四川省委、省政府决定在北川老县城修建地震纪念馆。
2010年12月28日,纪念馆正式开工建设。
2012年6月,纪念馆开始陈列布展。
2013年5月9日,5·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。
2018年,对基本陈列进行局部改陈,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地震灾区在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、新成就。
5·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主体建筑名为“裂缝”,寓意 “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,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”。整个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,通过地面切割、抬起,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,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,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,局部翘起露出地面,象征新生和希望。
主馆(地震纪念馆)陈展面积10748平方米,总展线1900米,基本陈列——山川永纪。分为“序厅、旷世灾难破坏惨重、万众一心抗震救灾、科学重建创造奇迹、发展振兴时代丰碑、结束语”六大板块,共18个单元、60个组及13个专题,主要展现“共产党好、社会主义好、改革开放好、伟大祖国好、人民军队好、各族人民大团结好”等内容,真实记录5·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、抗震救灾、灾后重建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。
副馆(科普体验馆)陈展以“感受地震、传播知识、关爱生命”为主题,陈展面积1560平方米,总展线512米。分为“时空隧道、灾难现场、解密地震、穿越地震断裂带、震前防御、避险与救援”六个展区。
室外遗址含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、沙坝地震断层、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迹。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全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、破坏类型最全面、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。
5·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北川县曲山镇,是国家级地震主题纪念馆,主要讲述抗震救灾、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的伟大历程。纪念馆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、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、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、全国科普教育基地、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、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、中宣部“三基地一窗口”等多项荣誉;同时与24家科研院校共建科研和教学基地,已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发展道路、发展模式、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,开展地震科普研究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基地。
此外,5·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北川羌城旅游景区的核心景点,大爱文化、感恩文化、党性教育等特点突出,成为北川创建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县、天府旅游名县的核心景点,为提升北川旅游品质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坚持的基础。